
四月份十二日,腾讯旗下游戏《三角洲行动》在名为「黑夜之子」的新赛季预告直播活动中披露,该游戏在两个平台上的日活跃玩家数量已经超过一千二百万。这一令人瞩目的统计不仅表明这款游戏已经跻身射击游戏领域的领先行列,其在网吧的人气指数也位列前三甲,更加印证了它作为近两年备受瞩目的顶级网络游戏的实际影响力。
(日活突破1200万)
但是,《三角洲》在众多游戏爱好者圈子里的评价并非完全一致。流传着"找不到、攻不破、退不了"的批评,直接点明了这款具有独特玩法的射击游戏的关键问题所在。
这个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不妨先琢磨一下,在玩“搜打撤”游戏时,我们究竟追求什么目标。
01 数据如何“惩罚”努力的玩家?
传统对抗性娱乐活动中,参与者主要关注的是最终取得成功,可以说,比赛结果对评价一款游戏吸引力的决定性程度超过九成。即便游戏本身非常有趣,但如果玩家总是失败,缺乏正向激励,就很难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三角洲》这类“搜打撤”游戏,在玩法上实现了显著的不同。刚进入游戏时就会明确提示“先交战,再搜索,完成后撤离”。这类游戏中,参与者各自有自己的追求,有些人渴望获取珍贵物品,有些人热衷于与其他玩家交火,每个人对于“成功”的定义也千差万别。
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三角洲》这类“搜打撤”游戏,才得以在当前游戏领域独树一帜——参与者可以设定多种“成功条件”,因此《三角洲》的参与人群三角洲行动辅助,远超以《CS2》为标杆的硬派射击游戏,硬核FPS爱好者能从中感受竞技乐趣,轻松探索型玩家也能找到适合的玩法。
但《三角洲》的匹配机制正在搅黄这样的乌托邦。
要分析这个议题,必须先提及《三角洲》广受非议的“动态掉落率”。当局游戏启动之际,系统会依据玩家先前对战记录,来修正该玩家的掉落比例。倘若其先前撤退次数少,击破数量少,且获取资源不多,系统便会适度提升其当前掉落率,使其能产出高价值物件。否则,则予以降低。
这种做法本质上是一种“假保障”措施,反而让参与者在“表现不佳有补偿,表现优秀受损失”的境况中,因为寻宝并非随机抽取,还牵扯到诸多其他条件。根据战斗成果来决定收获几率,反而使操作娴熟的参与者更易遭遇“倾家荡产”的窘境。
三角洲的配对方式,与这种“动态概率”系统类似,也是依据多方面因素来进行的,包括K/D(击杀/死亡)表现、撤退情况以及开局时的准备状态三角洲行动辅助,以此将玩家与实力相近的对手对接,目的是打造一个SBMM+ELO的匹配体系,确保参与者获得的“取胜机会”大致相同。
一名实力出众的玩家在连续击败众多对手后,其比赛水平会急剧攀升,越加深陷于这种配对系统之中——由于战绩出色,装备掉落几率会相应降低,比赛难度却反而增强,游戏带来的正向激励效果会逐渐减弱(即便偶尔也能碰到几场表现尚可的对局),最终在接近零的正向激励状态下,玩家会逐渐失去对游戏的兴趣。这种情形仅从参与者感受游戏的角度出发,不包括与同伴共度时光等外部因素
(青铜段位匹配三角洲巅峰)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玩家在上一赛季运用一种被称为“鸡爪流”的策略,这种策略是不携带装备进入战场,依靠保险箱获取资源,然后选择自杀或者牺牲来减少死亡次数,以此赚取丰厚的回报,他们每局游戏的对抗水平都不高,保险箱的爆率却相当可观,稍加利用C4自爆、跳入河流这类手段就能降低自身数据,并且不会主动攻击其他玩家,却依然能够获得可观的金钱收益。
这种做法明显是绕过了匹配系统的规则,该系统设立的初衷是为了保障每位玩家都能获得更公正的竞技环境,而不是让特定人群独占优势。
今年五月期间,匹配系统再次升级,连续撤退不成功的玩家账号会被暂时隔离,这类账号的游戏难度会突然加大,而且掉落率非常低,持续两三局之后又会恢复正常,这实际上是游戏公司同“滚刀流”玩家之间的较量。